首页>资讯中心
2019/5/28 16:37:23浏览 1148
我市率队考察广州花都区雅居乐御宾府,小区使用专门的物品回收点。
互联网让生活垃圾回收变得不一样。市区金海湾小区居民沈峰家中有个杂物存放点,专门存放快递包装盒、矿泉水瓶等杂物,等堆积到一定数量,他便拿到附近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点。通过将杂物分门别类放到回收箱里自动称重换取积分在网上商城兑换生活用品或提现。
据悉,今年4月起,金海湾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模式将在全市各大社区中推广应用。清远已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清城区、清新区要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选择部分住宅小区推行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试点。力争到2020年底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据城管部门介绍,横荷应急填埋场在2018年8月投入使用,库容约76万平方米,是清城区唯一在用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使用年限将不到1年。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可为填埋场减压并延长使用时间。
市区正面临“垃圾围城”
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副局长范志斌介绍,去年市区垃圾日填埋量已接近1600吨,而目前使用的横荷应急填埋场是去年8月投入使用的,库容约76万立方米,当前日处理生活垃圾达1000多吨。
“垃圾填埋后,在降解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渗滤液,而这些渗滤液是不能直接对外排放的,需要渗滤液处理厂处理。在垃圾填埋场旁的两间渗滤液处理厂,每天需处理500吨的渗滤液,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青山垃圾填埋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假如垃圾能够先进行分类再填埋,所产生的渗滤液也会减少,处理起来也轻松很多。
市城乡环境卫生促进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后再填埋,最直接的作用是少占地,节约资源不浪费。但填埋并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因为垃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降解,时间比较长,如果能焚烧就最好的,可以减少大气、水质影响,并且不会产生污水,占地很小。
范志斌介绍,自去年3月青山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满关停后,市区附近的石潭填埋场、山塘填埋场,前两年虽经改造升级,但目前也基本填满,而刚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清新区垃圾填埋“主力”———禾云应急填埋场,由于受库容限制,也只能暂时解决清新区几年产生的垃圾。
一边是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一边是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市区“垃圾围城”已成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环保专家支招:采用稳定的高温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环境风险最可控
如何处理每年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填埋?焚烧?抑或其他?既要保护环境又要考虑成本,还须兼顾百姓呼声,着实是考验。
近日,清远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题讲座(干部大讲堂)在市会展中心举行,国家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海景教授为全市干部授课。座谈会上,海景结合清远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情况,从当前垃圾围城、垃圾处理形态、政策导向等几个方面为全市领导干部讲解垃圾焚烧技术。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填埋比例偏高,焚烧比例较低。填埋为主,意味着要不断占用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已没有土地可供填埋,采用焚烧技术是当前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海景说,国内外长期实践经验证明,采用稳定的高温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环境风险是最可控的。
海景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也已经趋于成熟,而且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至2016年,全国建成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增长了5倍。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位列我国已运行垃圾焚烧厂的省份前四位。
“高温焚烧也是广东省优先选择的处理方式。”海景提到,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生活垃圾将会越来越多,仅仅采用填埋的方式,有限的容量满足不了垃圾增长的需求,因此,推广高温焚烧技术处理是大势所趋。
他山之石:广州是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探索的典型代表
生活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记者日前随相关部门在广州实地调研时了解到,2018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8月起,将进入全面执法及处罚阶段。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最先被“点名”强制实施的党政机关来说,如何继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将是对其管理智慧的考验。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关键车头带。”广州市2017年推进的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中,执法检查首先便是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当年10月1日之前,对发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违反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先进行警告并发出整改通知书。在10月1日之后发现整改不好或者有新的违法违规行为,正式实施处罚。
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广州市政府采取了多种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措施,不仅利用各企事业单位宣传栏、微信号、办公群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还将其纳入考核评价,明确各单位责任人,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遍,对各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动真格”的处罚,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另外,广州还通过完善“细分类”回收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相融合。除了在分类前端设置专门的物品回收点,花都区有企业专门提供低值可回收物及大物件处理点。这样的“大分类”设施和“细分类”收运,是该地探索完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体系的尝试。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18年广州全市回收再生资源约282万吨,其中低值可回收物96.5万吨。针对垃圾“前端分类、终端混合”的问题,广州安排数量不等的可回收物运输、餐厨垃圾运输、有害垃圾运输车辆和专门线路,分类收集垃圾,避免运输环节混倒混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