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
2019/8/7 16:15:02浏览 1151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已有一个月。这段时间里,哈佛硕士周春带着她的垃圾分类志愿军团,对上海街坊里弄的阿姨们就垃圾分类不厌其烦地进行科普宣传,类似这样的场景是上海今年夏天最热的风景。
于上海而言,垃圾强制分类迫在眉睫。为了将干垃圾、湿垃圾分清楚,调动全民“你是哪种垃圾”的积极性,政府、企业、居委会轮番上阵,线上媒体有视频、段子、顺口溜, 线下有保安、物业、监督员,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公众心甘情愿地参与到这场为期一生的生活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建设中去。
其中,公众最为好奇的是,干湿分离后,垃圾去了哪里?
我国的餐饮文化决定了生活垃圾含水量远高于世界其它国家。在美国和日本,湿垃圾占垃圾总比重不到20%,而我国的湿垃圾则占垃圾总比重超过60%,这决定了我国垃圾处理不能简单效仿国际通用的填埋方法。填埋方法产生的渗滤液,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地下水,直接威胁公众健康。唯一之策,就是在源头上将湿垃圾分离出来。湿垃圾分出来了,其他的垃圾资源化利用也就能盘活了。
在上海,“厨余垃圾一部分被处理成了土壤调理剂,送往农户手中;厨余油脂提出来,经由上海市专业单位处理变成生物柴油。”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元晖进一步介绍到,“每天有近200吨的餐厨垃圾从各个餐厅被送往厂区,通过加工会变成土壤的营养物,既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也能增加作物的口感;油脂提炼成生物柴油,用于上海大概两百多个加油站的使用”。
截至今年7月,上海湿垃圾量达到了6600余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除了文鑫生物科技这4个湿垃圾处理设施厂区,上海还有5个湿垃圾厂区正在建设,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湿垃圾处置能力预计达到7000吨/日。
居委会也在行动。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凉州路居委会所辖社区,是上海典型的二级旧里,是垃圾分类最难推广的居民区。该居委会书记张燕带头教居民用厨余垃圾堆肥,不仅从源头上减量,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居民理解垃圾分类和环保理念,颇有成效。在她看来,要想调动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垃圾分类后的后续环节如何利用。在此之前,她还担心居民们能否接受在家门口进行湿垃圾堆肥,现在看来,欢迎度远比她想象得要高。
经济条件允许的小区则直接添置了设备。离外滩不远的瑞福小区一次性投入近45万元安装了垃圾生化处置设备,小区每天产生的200斤湿垃圾能在这里直接变废为宝。负责牵头的上海黄浦区外滩街道主任包彦韵觉得,“在瑞福小区这种有条件的小区安装垃圾生化处置设备,能从源头减量。湿垃圾不用出小区,这样既帮助终端减轻压力,又能减少环卫运输的麻烦。肥料产出后,居民可以来免费来领”。目前,瑞福小区的居民看见自己产出的厨余垃圾堆肥,成就感不错,打算在违章建筑拆除后的空地上,种点蔬菜瓜果,打造一座有机花园,到时夏日芬芳满园。
处理了湿垃圾,干垃圾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上海市要求干垃圾必须统一送至政府指定的垃圾处理终端进行无害化处置,也就是焚烧。以往干湿垃圾不分类,水分过大导致焚烧炉温度无法控制,一旦达不到850度,便存在产生致癌物二噁英的风险。“7月1日之前平均含水率大概在60%左右,极端情况下超过70%。但随着最近分类收集的推广,现在含水率不到50%,热值提高了,二噁英彻底分解了”,上海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雷引用自己公司的实际焚烧情况作为垃圾分类效果明显的佐证。
王雷进一步介绍到,“一旦干垃圾的纯净度提高,垃圾焚烧过程中天然气的消耗量就会随之下降,干垃圾的处置率也会随之提高,每吨垃圾产生的发电量也将提高10%以上。干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还能被资源化再利用”。
天马再生能源公司的4台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炉,在7月1日后成为爆款网红,前来参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市民预约已经排到了2020年。人们想了解,自己每天分出来的干垃圾是如何被焚烧的。
目前,上海现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10座,正在建设中的有3座,预计今年内再开工建设3座。届时,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约2.9万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