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
2020/2/5 16:41:29浏览 1025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下,环保战线的最重要贡献在于把好最后一道防线——安全、稳妥、高效的处理医疗废物,杜绝病毒二次传染。产新君的分析发现,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还有明显的短板。突发的疫情提醒我们,除了新版“小汤山”医院,加大投资补齐最后一公里“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短板刻不容缓。
源起:2003年SARS开启医疗废物规范处理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五类。医疗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特别是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殊性,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应当得到特殊处理。
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医疗废物基本倒入生活垃圾,70年代曾发生过由于医疗废物处置不善导致全国乙肝大流行的惨痛教训。90年代,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始自行处置医疗废物,主要采取焚烧、填埋等措施;1998年,医疗废物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一直到2003年。
2003年春天暴发的SARS疫情促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同年8月14日卫生部吴仪部长签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10月10日卫生部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自此,我国医疗废物处理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审视:17年过去了,我国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如何?
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来袭,环保部门反应相当迅速。武汉封城前两天的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疫情医疗废物。1月28日,又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各地纷纷行动,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处置加强全流程监控。
管理要规范,处置能力如何呢?
1.2018年实际处置医疗废物81.6万吨,近年以5-10%的增速增长
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12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81.7万吨,处置量81.6万吨,“大部分城市的医疗废物都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置”。近几年,我国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置量一直在稳步上涨,年增速5-10%。
我国医疗废物产生量居前10位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杭州、广州、重庆、成都、郑州、武汉、哈尔滨、深圳。居首位的上海市产生量为5.5万吨,北京、杭州、广州和重庆的产生量分别为4.0万吨、3.0万吨、2.7万吨和2.4万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为26.8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2.9%。